516 乾隆归京:扛不住了,发赎罪券吧~ (第2/2页)
一溃千里也能说成军事大捷。以后陛下的大军杀到中原,看这帮孙子怎么圆?
不过,
他却意外看到了一個熟人。
连忙挤过去,拱手。
“福爷。”
“哟,姜爷?”
“没想到在这遇到,我们哥俩有缘。”
“您说的是,缘分这东西一旦来了,挡都挡不住。”
……
男人一有钱,和谁都有缘。
作为外驻情报人员,站长蒋天木挥金如土,仗义疏财,在京城的人脉关系很广。
像福寿这一类无缺无钱的宗室子弟在京城里一抓一大把,拿架子哄哄普通老百姓还行,在财主面前不敢装哔。
京城社交,见面就吃饭。
蒋天木买单。
往日高朋满座的致美楼如今也冷清了不少,楼上雅间几乎都空着。
掌柜的将众人引至顶楼视野最好的雅间。
蒋天木一如既往的豪爽,伸出手掌,来回一翻。
“十个菜,您安排。”
“得咧。”
……
掌柜的亲自布菜,南北特色,应有尽有。
鲁菜居多。
有清一代,鲁菜厨子在京城遥遥领先,淮扬菜只能屈居第二。
“觉罗爷,最近有什么稀罕消息吗?透露透露。”
福寿先敬了一杯酒,然后才开始卖弄他那些情报。
蒋天木不露声色的听着,
突然问了一句:
“有南边的消息吗?”
……
福寿用手指沾了酒水在桌面写了个:
大败!
蒋天木一愣,狐疑盯着他。
“千真万确,我在兵部有熟人,发小,绝对可靠。”
这个理由纯属福寿在给自己贴金,他是根据人生阅历,判断朝廷很可能在讳败称胜。
蒋天木笑道:
“我是个生意人,战局和行情紧密相连,你可不敢乱说。”
福寿大约是酒意上头,
说道:
“我也不瞒您,这大清国怕是、怕是危矣~”
“福爷,你醉了,这话犯忌讳。”
“不,我没醉。”福寿的眼睛有些泛红,“从军机到差役,所有人都在忙着捞钱。四九城里的清醒人不少,都在装傻。我敢说南方肯定败了,而且败的很离谱。瞧瞧这米价,呵呵呵,颇有崇祯气象。”
……
蒋天木似笑非笑。
“交浅言深,福爷今日这是怎么了?”
福寿这才图穷匕见,道出了来意。
“姜爷深藏不露,手眼通天,怕不是凡人。”
顿时,雅间内扮作跟班的的2名情报人员起了杀心,只要站长一个颜色,立马做掉这小子。
蒋天木的眼神逐渐阴冷:
“福爷,你是在威胁我吗?”
“不,不。您不要误会,我是想跟着您混,胡乱赚点一家老小的嚼谷。”
“您是旗人,还是宗室,跟我一个汉人混?您敢说,我不敢听啊。”
……
福寿不安的在椅子上扭动:
“我需要钱!”
“您每月都有铁杆庄稼,按道理上您不该缺钱?”
“不,很缺。我拉下了一笔大饥荒,要是再还不上,放债的那帮人会让我生不如死。”
此时,
蒋天木带来的2名护卫已经站到了福寿的背后。
其中一人的手掌里握着锤子。
钝器杀人有个很大优势——快速噤声。
一锤子,人就没动静了。
匕首做不到。
福寿的额头都是汗珠,
他知道再不说实话,今日必死。
“姜爷,您是南边的人吧?我想弃暗投明!我懂规矩,您吩咐,我纳投名状。”
……
乾隆四十四年的这个春天,
四九城内动荡不安。
一大批“太子党”官员被罢黜,包括九门提督塞纳图。
乾隆一出手就摧枯拉朽,再次宣誓了帝国唯一统治者的权威,京城贵胄噤若寒蝉。
永琰灰头土脸,狼狈不堪。
被勒令在府中读书反省。
乾隆想敲打以下这个不成器的儿子,让他知道自己的那点小动作有多幼稚。
“朕不给,你不许要,更不许抢。”
不过,
他没有废储君的打算。
因为自己总有驾崩的那一天,不传给永琰,还能传给谁?总不能让个女人坐龙椅吧?
……
“和珅,户部有困难吗?”
“有!”
“朕许诺的这一轮赏赐,做得到吗?”
“不敢欺瞒皇上,奴才粗粗算了一下,大约需要150万两到180万两。户部仅有存银90万两~”
乾隆叹了一口气。
望着窗外残血,说道:
“天子一言,驷马难追。你是不是认为朕在打肿脸充胖子?”
“奴才不敢。”
……
“人,越是没钱的时候,就越要装的有钱。越是困难的时候,越要装的容易。帝国也是一样。”
“即使败了,朕也要告诉天下人,赢了。即使没钱,朕也要告诉天下人,国库里还有钱。”
“民心可以丢,信心不能丢。”
“伱懂吗?”
乾隆的声音冰冷而冷血,回荡在冬暖阁内。
和珅默默点头~
他懂!
只不过装作不懂,哄哄老头子开心罢了。
虎王受伤,各种野兽就会产生不该有的心思。
所以,
虎王必须将受伤的利爪藏起来。
……
“银子的事你不用担心,朕不在京城的这段时候,有些人上蹿下跳,心思不纯,是时候清算他们了。”
“主子的意思是?”
“议罪银,这不是你当初想出来的主意吗?”
“奴才愚钝,奴才保证办好。”
“嗯,议罪银的范围不止是京城百官,还有地方督抚道台。”
“遵旨。”
和珅喜滋滋离开。
当天就召集和家军的干将们至府里吃捞面。
我大清缺银子是真的,我大清不缺银子也是真的。
总之,
户部银库很快就能装满。
……
正月,军机处明发上谕,于四月初四,开春闱恩科。
上谕还提前昭告天下,今年秋闱也开恩科,在京城和各省省会举行。
春闱又称会试。
秋闱又称乡试。
总之,这一轮恩科很不寻常,让所有人看到了皇帝的疯狂。
……
都察院全体总动员,笔杆子上下翻飞,照着六部的花名册弹劾。
事实不重要,证据不重要~
重要的是交纳议罪银。
被弹劾之人,从尚书到书吏,纷纷低头认罪~
最高的一笔来自工部尚书,交纳议罪银50万两。最低的一笔来自翰林院门子,交纳14两4钱。
都察院没有弹劾于敏中。
但老于还是托人主动送来了1万两,因为他突然回忆起了大约在12年前多收了大约500两的炭敬。
懂事的让人心疼。
在这样一种诡异的气氛下,京城从书办到大学士纷纷主动投案,交纳议罪银。
天降银雨~
和珅低头捡,根本捡不完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