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54 再穷不能穷教育 (第2/2页)
除了考场布置与以往不同,这次会试的题目也不太一样。在传统的经、论和策问之外还有一套新学题目,分成数学、几何、地理三个主科,外加物理、化学、外语三个分科。
打算考新学的必须完成三个主科,然后在三个分科之中任选一个作答。只是时间就不用拖那么长了,总共只有一场。
无论考旧学还是新学,最终获得考官认可的都只能获得同进士出身的称号,也就是原来的三甲进士。这些人在实授时只能以从九品的末流芝麻官起步,留任中央的机会不大。
想更进一步成为进士,就要新旧兼顾,再去做另外一套考题。比如旧学举子们在三场作答完之后,还可以增考一场,去答新学的卷子。
如果旧学被选为优秀,新学成绩也能达到合格,经过殿试抽查就是二甲进士出身了。他们的起步要比同进士出身高,实授官职时不会低于正八品,进入中央各部的机会也比较大。
最厉害的当然要内外兼修、打通任督二脉了。谁能把新学和旧学考题都做到优秀,谁就是一甲进士及第。这些人不分名次马上就能获得实授官职,正七品起步。
虽然也要先去地方上任职,但只要愿意,三年之后外察合格的都可以调回中央到各院司中获得实职,受到重点培养,大概率会走上人生巅峰。
从这套新的科举规则上看,皇帝的意图非常明显,希望大明士人阶层以后新旧兼顾、刚柔并济,既可以引经据典、吟诗作赋,又能精于计算格物、通晓天下诸国。
当然了,任何改变刚开始都是很艰难的,目标持续的年代越久远、涉及的人群越多,难度也就越大。科举制度已经存续并发展了几百年,想一步到位很不现实,需要有很大耐心和决心坚持不懈的努力。
由于是第一次加入了新学题目,由此又要增加一部分专门审阅新学考卷的考官,评审工作一直拖到了三月中才出结果。
景阳二十一年乙丑科总共选出了401名进士。时隔五年开科数量好像有点少,倒不是这届考生水平低,而是应了皇帝要求刻意为之。
往年的会试和殿试门槛基本都是一样的,也就是说只要过了会试门槛都会高中。至于说朝廷有没有那么多位置可以安排就不管了,反正只要中了进士朝廷俸禄就算吃上了,大不了排队等几年,早吃晚吃都是官身。
现在不成了,自打南京朝廷被裁撤,北京的朝廷也在缩编,取消了一些可有可无的职位。同时皇帝要求吏部对每年空缺出来的岗位进行估算,然后按照数额录取相应的进士补充,不再允许弄一大堆待岗官员。
(本章完)